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过去在求学时期,因学校在罗便臣道,家住西营盘,上学放学总爱经过这两条街。 这两条街在这个海岛是属于老祖母辈了,古老中却有一股亲切味,如老祖母的那朵笑靥,挂在如壕沟的皱脸上,并不美丽,却使人感到慈祥和安慰。 那时的嚤啰街和荷里活道,清一式是旧木楼和旧式唐人铺头,还有五光十色的地摊:古钱币、玉器、瓷器、杂架……。 我老喜欢挤在地摊旁,瞪视着人们在捡玉器和寻旧钱币,有些人更携同放大镜,一古脑儿地往杂物中照辨。当时觉得放大镜很新奇,不知为什么,小脑瓜儿总是联想到童话中的“照妖镜”。 每当放学,我总是蹲在那里趁热闹,看穿着唐装衫的中年或老年人在“掏宝物”,这些人很有耐性,蹲在地摊边捡上一、两个钟头,挑中几件心爱之物,然后与摊贩议价,议价往往也喊了半天才达成交易。 这一次走上这两条街,恍惚走上中环的任何一条横街一样,童年的梦痕心影仿佛也随岁月远去,记忆中的嚤啰街、荷里活道已在现实中褪色了。 旧的摊贩,满地的玉器、钱币、杂架已一扫而空了,只有装修得美仑美奂的古玩店,使人感到这里曾是卖古董的繁华之地。 至于旧木楼——那记忆中的颤巍巍的老祖母的象征,已在打桩声中坍塌了。 华丽的古玩店,门前摆放着一些祖母时代的用器,一个旧洗浴木盆,标价九十;一个老祖父用的尿壶,标价一百五十元至三百元;还有不知是曾祖父用的,还是高曾祖父躺的瓦枕头,标价五六百元。 这些价钱像古玩店门面那样高傲,只有少数的外籍游客出入其中,怎么不见那些穿唐装衫的顾客了? 我想寻觅一丁点童年时旧物,只在一个斜坡上发现一档用锌铁板搭成的写信摊档,一位佝偻的老伯拼命往嶙峋的背脊上和小腿、脚上擦风湿油,一对无可奈何的混浊的小眼流露着点点茫然……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