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美学价值


  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一译纳吉布·马富兹),在接受访问时,谈到他从小说《新开罗》到《三部曲》的写作思想的发展时,他说:
  ……当人们思索民族主义时,我从爱国主义出发,以法老主义作为埃及民族主义的基础。其次,我有在经济和政治上遭受压迫的想法。上述思想在《新开罗》、《赫里勒市场》、《麦达格巷》和《始与未》等小说中均有表现。
  以后的阶段,我们的社会将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发展的目标,医治社会的病苦。在一切阶段中,固定的思想是相信艺术是一种瑰宝,美学价值是不能牺牲的。因为美的艺术同崇高的目标并不矛盾。(见关称:《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富兹谈创作》上海《文汇报》十一月十四日,下同。)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很丰富的。首先作为马哈福兹自己,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具有恢宏气度的爱国主义者。
  正因为这样,他不受当政者的欢迎,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迫。这一压迫,却激发他的创作欲,可见古今大作品,大都是穷苦之言,发愤之作。当埃及社会把一种思想作为发展目标的时候,作为作家应执著固有的艺术的标准和美学的价值,决不能牺牲这两者而迎合潮流。
  这番话是颇发人深省的。从内地过去的历史经验可资佐证:有不少中国作家紧跟政治之风的作品(如写“三反五反”、“大跃进”等等题材),均因事过情迁,成为时间之河遗下的沉渣,在今天来说,已扬不起微澜,了无痕迹。
  文学艺术是有其一定的美学规范的,违反这一规范的作品,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