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日本人作为一个集体值得人们钦佩推崇,日本人作为一个个人却无足轻重。 日本人在实用与应用技艺方面高人一筹,但在基础理论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屈居三流。 (一)日本人——勇于变革与善于学习的民族 日本是经历了645~649年的大化革新、1867—1868年的明治维新和二战到六七十年代的民主化,经济复兴与起飞,才冉冉上升到今天令人瞩目的世界地位的。 日本人是在体会到外来文化的优越与先进时决意采取上述三次大变革的。在12世纪前日本面对的是光辉似锦的中国文明;在16~20世纪初,她面临着朝气蓬勃的西方文明的挑战;二战后,她又不得不正视强大兴盛的美国文化。文化上的自卑感成为日本人锐意革新、虚心并巧妙地学习外来文化并崛起于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的历史说明,一个谦逊的、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尽管产生不了多少伟人,创造不了称雄于世的伟大文明,但却可以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赶上并迅速超过原来的文明大国。相比之下,创造过伟大文明的民族,往往易沉湎于过去的伟大而不能自拔,虽有浓足的文化自豪感,但却没有创新与向外学习的巨大动力,免不了会被别的国家赶上和抛弃。近一百多年的中国与法国便是明证。 (二)集体主义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成功与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有不解之缘。 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他们的等级观念是密切相关的。日本在七世纪中叶开始的大化革新中,引进了中国的儒教、技术与制度。日本人保留了儒教中忠、礼、信、俭四种美德,并把忠诚提到了首要地位,抛弃了中国儒教道德至上的观念,并推崇天皇为“社会中的神”,认为他“永远正确”,对他“令下必从”(《日本为什么“成功”》第10页,第38~40页)。 日本人在交际中很注意各等级间不同社会地位的区别,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同时十分关心自己在本团体中其他成员面前的“面子”,努力维护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荣誉。有时,他们不惜以自杀来捍卫自己的荣誉,日本人通过压抑下级的自主性、通过造成强烈的荣辱感来创造出巨大的团体凝聚力。日本人在集体中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归属感与奋斗的动力,而单个的日本人则自感孤单无力,找不到归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终身雇佣制在日本企业中兴旺发达。职员忠于公司,工作勤奋,乐于向公司出谋献策。在日本历史上,武士商人联盟对公共事业始终十分关注。受这种传统的影响,日本企业家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利润而在于企业的发展扩大,以造福于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家的目光十分远大。 (三)无能为力的单个日本人 日本的这种文化抹杀了个人的独创性、创造性与出人头地的欲望。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日本人不喜欢个人独断专行,提倡集体协商决策。他们心目中的好领导是热情的,受人信任爱戴并能广泛征求下级意见的人(《日本人》第142页,第177~178页)。日本人的“好领导标准”显然同中国与西方的标准大相径庭。无怪乎日本产生不了一个像邱吉尔、戴高乐、罗斯福、周恩来那样具有伟大政治感召力、声名显赫的政治家。 日语与大部分东方语言一样,许多概念的内涵不如西方语言那样清晰明确,语言的逻辑不强,缺乏明显的逻辑形式。日本人为保持团体的团结和成员间的和气,习惯于含糊其辞和转弯抹角地说话。这样一来,日本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便萎缩了。对日本人来说,逻辑推理是外来货。 日本人与中国人相似,有浓厚的实利观、重技术、轻理论、轻科学。 还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千方百计的湮灭个人的独创性,以求得融洽的人际关系。日本人信奉这样一句话:“出头的钉子要遭到敲”。 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日本人利根川进原想拜一位日本分子生物学泰斗为师,后来,这位科学家劝他去美国深造。正是在美国,创很川进才作出了生物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发现抗体再生现象,从而荣获1987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利根川进的成功,也与其父亲得法的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亲教育子女,不是采用日本传统方式,而是采取“自由放任主义”,由儿子作主。按日本传统的标准,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父亲竟是一位“不负责任的家长。” 1957年,江崎发现了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从而荣获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但在1960年,他因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发挥创造性,毅然离开举世闻名的日本索尼公司到美国去了。 (四)日本近现代化成功的原因 乐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强烈的集体主义传统,这都是日本能一举取得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成功的重要原因。 日本人有强烈的危机感与警备心理。日本是个海上孤岛,岛上可耕种面积不大,资源匮乏,地震与台风频繁,日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常保持戒备心理,以应付不测。这种心态自然衍变成勇于改革和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的优点。 日本近现代化成功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吸引力,促使日本锐意推行大化革新旧本强大的武士与商人的中间阶层,又促成日本厉行另一场大变革——明治维新,较快地完成了近代化。武士原为大封建主的管家,有丰富的经验与经营藩营企业的经验。致富的商人买到武士身份后,又向武士传授经营生产之道。两者逐渐在日本社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并结合成巩固的联盟,该联盟既具有雄厚的政治实力,又务实精干,讲究经济效果。该联盟目光犀利,及早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凭借手中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康庄大道(《菊花与刀》,第66页)。 日本在二战后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外部因素起了较大作用。美国为日本提供国防保护;世界经济在二战后到70年代初,一直在增长;当时欧美人还没有意识到日本保护主义进口政策的威胁,他们向日本转让专利技术的条件较松。这都为日本战后迅速复兴经济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环太平洋亚州诸国的经济变革》第37~38页)。 当然,战后的日本并非完全从废墟上白手起家复兴经济,日本人是在明治维新后实现了近代化这一扎实基础上着手建设家园的。 企业家与政府对日本现代化的成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国许多经理是商学院的毕业生,而日本的经理大多是技术员出身。日本企业家善于捕捉世界经济行情与市场行情。他们在针对市场行情、改进技术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技术产品方面,比美国人更胜一筹。 受下级对上级效忠的日本文化传统影响,日本官员具有诚实。效率高的优点。明治维新以来,政府与企业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建设日本社会。二战后的日本政府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在规划、税收和进出口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扶植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日本的成功,也获益于它的教育事业,日本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中“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又完整地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到1970年,日本的中等教育普及率超过了美国。日本学校纪律严明,学生十分用功。日本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创造性与抽象思维能力不高,但识字率高,计算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十分适合日本企业的需要。 (五)著名的日本人 日本人是集体主义强盛、个人主义(个人奋斗)萎缩的民族。日本所产生的在国际声名远播的人寥寥无几: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伊藤博文、东条英机和名望稍逊一筹的裕仁天皇、川端康成与汤川秀树。 一)政治家 日本第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应推圣德太子。他在603~604年,颁布一套把中国儒教与制度移植到日本的法令,为后来的大化革新规划了蓝图。在645年,大兄皇子施行圣德太子规划的大化革新,建立了天皇制后中央集权国家。在十六世纪下半期,在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武士织田信长一跃成为日本的独裁者。对西方的宗教和科技有浓厚的兴趣。他施行把武士和农民分离开来的改革。他被他人暗杀后,他的部臣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了日本。他进一步推广了织回信长的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但他却反对西方的思想。 在丰臣秀吉死后,织田的同盟者、丰臣的对手德川家康夺取了政权,开始了日本长达260多年和平局面——德川幕府时期。他建立起削弱封建藩主——大名权力和统治体制。他在学习西方方面浅尝辄止,后来甚至走向锁国。 到了19世纪下半期,经济失调与国内、外部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动荡。大大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崩溃,使变革成了可能。一些主张攘夷和幕的藩主与知识分子,在被幕府镇压和被国外军舰打败后,转而主张坚决倒幕,学习西方。在大久保利通、西方隆盛与木户孝允的努力下,在1868年,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年仅十四岁的明治天皇采纳了革新方案,大规模地和择优地学习西方技术与制度。 1874年,倒幕运动功臣板垣退助建立了自由党。 1882年,大限重信组了第二个党,该党在战后称为民主党。1955年,两党合并成为在日本一直执政的自由民主党。 另一位倒幕英雄与维新倡导者伊藤博文,是日本交通运输近代化、新货币制度、产业近代化和明治宪法之父。他既争取从西方列强的影响下实现日本的民族独立,又发动了中日战争,打败中国,割取台湾。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经济衰退与过快工业化的影响,日本经济出现衰退;议会的腐化与财阀的财富集中引起人民的反感,日本人在历史上又受尚武精神的影响。于是在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控制了政局。1937~1939年、1940—1941年的近卫文磨内阁期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与德、意结盟,准备“南进”。近卫明智地坚决不轻率与美开战,但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反对。 1941年底,近卫辞职,东条上台,对美开战,导致了日本军事的全面失败。战后,近卫、东条得到应有的惩罚。参与发动第二次大战的天皇裕仁是本世纪政坛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当代世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屈指可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日本唯一能自夸的思想家是18世纪上半期的皮滕昌益。他推崇人的自耕自织的生活,以“毛”、“通”万物的相互制约性与物质的活动性来解释世界。 日本著名的科学家大都是诺贝尔获奖者:预言了介子的存在的汤川秀树,汤川的学生、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的朝永振一郎与前面提到的江崎。日本最著名的生物学家应推前面提到的利根川进,最突出的化学家应数把量子力学理论应用到化学反应研究上的福井谦一。 三)文学家和艺术家 日本有许多风景如画的胜迹,这熏陶出日本人的强烈的美感。在组织严密,受压抑极大的社会中,花道、画画和自我反省成为保留自己个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因而,日本得以产生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 20世纪日本最负盛名的作家是现实主义文学家夏日漱石。一次大战前后,倡导人道主义、人性与个性的白桦派风靡一时。主要代表有武者小路实驾,“日本短篇小说之神”志贺直哉等。白桦派之后,是注重以心理描写和技艺反映现实的新思潮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短篇小说大师芥川龙之介。同时兴起的新感觉派中,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是两大代表。后者以日本传统风格与欧洲现代派手法的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最具国际影响的日本作家。战后日本文学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此处不一一叙述。 在17世纪,一些日本人改造了中国画法,创造出对现实欧美画坛有较大影响的“浮世绘”版画。其中菱川师宣是开拓者。喜多川奇唐以绘仕女而饮誉西欧,以画乡土风光而称著。雪藤广重则擅长描绘旅途景色。铃木春信以画人物而见长。 日本乐坛无人能超越的人物是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