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曾经想过找几位好友来过夜,像小女生流行的睡袋晚会,大家再昏天暗地地疯个半夜,想想多美。 但是继续再想,问题就来了—— 找谁? 要好的朋友不少,但是人人有家有小。你有闲情逸致,别人未尝有此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放不下丈夫儿女。为了自己,耽搁了别人周末家居生活,怎么可以? 年轻时的豪迈,在于尽情任性,所以才有“不识人间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情;因为任性尽情,所以没有堆积心底无处宣泄的愁绪。 中年人的问题在于矜持;因为考虑太多,许多赏心悦目的创意,一纳入现实的轨道,全变成了谨言慎行的中规中矩。 我结果是忍住了那份豪情,自己在家独守一盏灯,坐在灯下,把一堆待回的信回复。在望梅止渴中,仿佛也与朋友晤谈叙旧。 现代人太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疏远,连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有咫尺天涯之感。心灵的桥梁一断,不是更孤单了吗?名小儿科医生史帕克博士曾强调过心灵充实的重要,也是快乐与否的源处。他说:“人的快乐,来自于与亲人知友的相互关系。心有所寄,才会充实。”我们的亲人远在千山之外,只有朋友,才能解我们心事,分享我们的快乐。 人是群体的动物;喜欢离群索居,如湖滨诗人梭罗者,毕竟不多。即使是独居,梭罗还是藉由文字,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朋友常常提及,生活无缺,但是总有一份淡淡的失落感。是儿女成长后的迷茫吗?还是无处排遣空间的寂寞?也许那正是史帕克医生所说的心灵空虚的现象,以前的社会,邻里间守望相助,亲人间来往频繁,不由得你有片刻闲暇;如今的人,一个大房子,只住着夫妇两人,或一、二儿女,全家人各忙各的生活。夫妇俩情投意合,有话可说倒也罢了,若是同床异梦,各有各的心事,寂寞、空虚因此乘隙而入。 其实,寂寞的来处,不是外在的人群,而是内心深处不被了解,不被接受的孤绝感。即使在熙攘的大街,仍然会寂寞、彷徨,因为不曾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关联。古人范仲淹曾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超越外界环境左右心境的压力,才能产生掌握自我心境的能力。寂寞、空虚,若来自于心灵无着,为心灵觅得定点才是快乐之道。 我喜欢朋友,也爱热闹,但是独处的获得也是忙碌生活中我所珍惜的。人的心境有如水面,要静、要深,才能映出倒影:生活杂乱忙碌,有如分割浅霞的水面,如何能清楚地显出两岸的倒影? 年轻时的豪迈、任性,是成长的痕迹;年轻时急于被人了解,与人认同的热闹,是今日生活的过程。因为曾经任性、豪迈,才知澹雅、沉静的可贵。也因为曾经急于求得别人了解,也才明白了解别人的重要。 跟朋友说,困住我们的不是房子,而是自己。若是心灵空虚,怨没人了解,不如放开自己,试着接近别人。一家之内,若是各自封起了内心通道,天天守在一起,也仍然无话可说呀!与朋友相处也是如此。 岁月的流转,使我们失去了年轻时的任性豪情,却学得了随遇而安。因为不再强求,也因此怡然自得,体会自处之道,这也是另一种成长吧!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