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自述(代序)


  我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县的近郊一中和乡,祖先从福建省迁到台湾后,世代定居于此。祖父曾业中医,由于英年早逝,只育有父亲及姑姑两人,家中人丁单薄,因此我的诞生,虽然是在物质匮乏的战乱时代,仍然受尽家中长辈的宠爱。
  我常跟朋友说,写作像是我爱恋多年的情人,使我神魂颠倒,也使我废寝忘食,甚至有时也置丈夫、儿子不顾,完全神驰于方格之间。
  开始写作,应该感谢当年教导我的国文老师,在不断的鼓励与指点下,我的国文成绩一直是在不甚出色的成绩单中,唯一的骄傲。这使我对文学埋下了情有独钟的爱苗。
  一九六九年,丈夫拿到康乃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全家移居美国。环境的变化及文化的冲击。在我的人生中又再次的突破。从小一直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突然移居异国,在陌生的环境中,有冲击也有调适,一点一滴慢慢适应,更努力向上成长,如今回想,幸好手中有一支紧握不放的笔,写我心,舒我情,让我满腔的关怀与困惑,可以得到宣泄,也使中西文化的冲击,有了深思探讨的机会。第一本书——《叶归何处》,出版于一九七○年,正是当年想家念国情思的记录。
  一九七二年秋天,老二廷儿出生,次年春天,父亲病逝,回台奔丧。丈夫也在夏天完成了博士学位。从康乃尔大学迁居至伊利诺大学工作。在伊州的一年半中,我除了在图书馆工作外,也选读了“儿童文学”与“青少年读物”等课程,对西方的儿童文学开始有了认识,并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在与孩子分享童话故事,科幻小说之余,我们也一起创造了一本给儿童欣赏的童话故事——《奇妙的紫贝壳》,并幸运的得到了儿童文学首奖。这份意外的收获,使我对儿童文学更加深入的研究,并极力推广国内对儿童文学的认识。除了译介西方童话故事,儿童文学报导及新知外,也在当年颇受欢迎的书评书目杂志上,系列地介绍了柯得克儿童文学奖作品。私心中也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天也能将中国的神话,民间故事向西方读者推介。
  第三本书——《地上的云》,在一九七六年出版,距第一本书出版已经五年。这五年间,前三年为了支持丈夫的学业,我全职工作,后来又因老二的夹临,忙碌于乳瓶尿布间,几乎无暇执笔。然而丈夫一直是我的支持者,这些年来,在同心协力共创小家庭外,也不忘帮助我保留了那使我始终念念不忘的写作天空,让我遨游徜徉,继续前行。
  严格看我自己,原不是头角峥嵘,聪明过人者,对写作的热爱与执著,也是凭自己一份对人间的关怀与热爱。然而,《奇妙的紫贝壳》得奖之后,一九七八年,《地上的云》又获得中山文艺奖,这份肯定与奖励,更使我在求学与写作上,力求充实自己的决心。
  一九七六年全家定居日光带的北卡罗来纳州,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自己所学若不继续努力,将难应付这日新月异的潮流。尤其在这一年开始,我为美国《世界日报》撰写随笔,从日常生活中,探讨东西两种生活的体验与不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我不断在生活中看到了寂寞的面孔,也使我领略到东西文化的不同。然而,只凭自己的感受与观察,并不能深入了解,于是我进入了教育研究所,希望经由教育的训练,使我对问题的看法能客观公允,也希望经由教育的提升,而拓展了认识的世界。
  研究所两年,加深了解美国社会,尤其是推广教育遍及州内各郡,由于我拿的是州政府推广成人教育的奖学金,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富庶的美国社会中贫穷落后的一面。在课堂上与同学间讨论,各抒己见,自由探讨的精神,使我能充分的表达自我理念。尤其是指导教授威理博士(Dr.J.Vella),这一位把大半生奉献给非洲坦桑尼亚,热爱人类的教育家,对我启发极大。
  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于一九八三年因丈夫研究的关系,全家在英国的威尔斯居住半年,这半年间得以畅游欧陆,增加见闻外,又完成了《欧游心影》及译作《爱生活与学习》,从此书中,我对人生的看法更得到肯定,有爱的人生,相互的尊重,正是我一向确信的方式,此书于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曾高居畅销榜近两年,对我自己也是很好的鼓励。
  算算日子,出国已二十三年,从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少妇,到如今年已近半百的中年人。当年蹒跚学步的幼儿也已大学毕业,就读研究所。往后的日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毕竟写作是自己选择的志业,在困苦,忙碌,迷茫,寂寞中,藉笔舒怀。看看自己手写出版的二十一本作品,策划编辑的有七本教育心理著作,这之中,堆集的岂止是几百万的文字而已,还有我二十多年来的心血与青春一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岁月。
  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熟识中国文字,能使自己的作品与更多的文友分享共勉,是我最大的心愿,古诗有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我而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文缘”,经由文字,串连了我们心中的情缘,也经由文字,让我们传递着人世间绵延不断的相互关怀和对文学的情爱。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